5月30日,油石乡在县融媒体中心围绕油石乡各项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人员还回答了记者提问。上犹发布微信公众号、上犹县融媒体APP、上犹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参加。

发布会上,油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清洋介绍了油石乡各项工作情况。
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油石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学理论、助提升,政治建设常抓不懈。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全乡各级党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始终,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筑牢政治忠诚。抓牢政治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年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3次,领导班子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通过举办专题读书、邀请县委宣讲团宣讲、开展红色走读,推动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筑牢意识形态阵地。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依托“小板凳宣讲”“屋场夜话”等载体,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36场次。
抓党建、强基础,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基层基础更加夯实。深化“党建+”理念,激活“党建+”引擎。严格落实村级财务联审联签制度;坚持“五抓”工作法,创建“五强五促”模范机关。2023年度对党支部开展季度考评工作4次,组织党员外出学习观摩6次。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组织开展政治能力培训2次、业务工作培训20余次,村干部大专(含在读)学历达到100%。新发展18名年轻高学历党员,新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8人、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9名。建立“三考核、三挂钩”村级考核机制,激发村干部干事活力。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持之以恒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紧盯中秋国庆假日节点,通过手机发送廉政信息、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强化预防提醒和警示教育。
重基础、促民生,全乡发展有力有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扩面提升3个产业基地,产业基地民宿建设成型;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全乡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其中5个村达到50万元,1个村突破100万元。项目建设齐头并进。成功引进上犹县初心农业投建笔架山茶旅基地,全力以赴抓好基地茶叶种植、项目前期、民宿、制茶厂、游客服务中心等主体建设,在两次全县流动现场会中均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基层治理推陈出新。强化党建引领,成立由“五老”人员组成的“夕阳红理事会”,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引领文明新风,取得显著成效,相关做法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乡容村貌焕颜提质。坚持人居环境整治“四个一”工作法,实施“清单化”管理。新建水土保持公园和水文化公园,高标准打造河唇、油石、花园乡村振兴示范点,河唇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争取2000万元实施了30个民生项目,拍卖了农贸市场摊位,常态化开展圩镇整治,规范圩镇秩序,开展奖教助学活动,募集奖教助学善款15万余元,奖励优秀学子122名。
今后,油石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主责主业,砥砺前行,开拓奋进,为上犹打造“三大产业集聚区、一个示范、一个后花园”贡献油石力量。
记者提问:
问题一:油石乡笔架山“两山”实践生态产业示范园是全县重点项目之一,请问油石乡是如何推动的,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答:油石乡笔架山“两山”实践生态产业示范园位于油石乡油石村,是上犹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3.75亿元,产业园核心区1.5万亩,示范区3万亩,按照“一园五区三中心”功能布局,目前正在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厂、体验中心、茶园民宿、生态观测站等项目,目标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田园康养示范基地。
产业为基,提升融合发展效益。园区一期已种植6000亩茶叶,建设了10个智能控制中心,铺设了36万米喷灌滴灌设备,安装了420个数据采集点,实现了数字化管理;茶叶加工厂将采购3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一天能加工1.5万斤鲜叶;项目建成后,通过“企业+农户+村集体”合作模式,茶园实现年产值达41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1.7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5万元以上。
平台为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盘活荒山、闲置砖厂、停业猪厂等存量土地资源,搭建农业产业园区平台,引进上犹县初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亿万元,建设“茶旅+民宿+研学+康养”等茶旅融合新业态;正在与江苏绿港集团洽谈合作,计划投资1.3亿元建设设施大棚发展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此外,江西溪香茶叶、福建大闽国际等多家企业有明确意向入驻园区。
创新为要,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组建“两山”运营公司,搭建全县生态产品甄选准入、检测认证、品牌运行和交易推广平台,形成了甘姥姥、犹江红等农业品牌,研发了上犹绿茶、依露云矿泉水、为民米业、金丰油茶等一批农产品,建设生态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上猷(猶)臻品”等区域公共品牌+各类生态产品“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矩阵,建立“1+N”生态产品展示体验模式,改革试点EOD、林业碳汇、清洁小流域等一批示范项目,丰富“GEP贷”“VEP贷”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问题二:能否介绍一下油石乡“夕阳红理事会”的建设情况。
答:为发挥老年群体的自治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油石乡紧紧抓住“60岁以上老人大多留在农村、留在农村的大多是60岁以上老人”这一特点,统筹老年群体,组建“夕阳红”理事会,在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同时,发挥他们经验、威望、亲情等优势,组织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选好成员。主要把握“三个性”。广泛性。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上户走访,用好宣传栏、村村响大喇叭等载体,广泛动员老人报名加入。先进性。优先将“五老”人员、党员、退伍军人等纳入选人视野,通过“屋场夜话”、村民小组长会等形式征询群众意见,确保选准选好。代表性。充分考虑地域、姓氏等因素,组建资格审查小组,按照“自愿报名、民主推荐、资格审查、公开公示”程序,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办好活动。结合农村生活习惯,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每圩观看一场红色电影。利用“逢圩日”,组织老人观看红色电影。每旬开展一次文娱活动。邀请本地文艺爱好者,每旬开展一次文娱活动,为老人带来龙狮、武术、乐器等表演。每月举办一次集体生日。每月农历初九,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每年组织一次外出交流。每年组织老人到附近乡镇参观交流,开拓视野。
做好保障。积极向上争资金,向内要活力。强化场所保障。争取县人武部5万余元帮扶资金,对老村部进行改造,建设理事会办公场所,打造“夕阳红”调解室、文体活动室、民主议事厅等功能区。资金保障。着眼务实长效,实行“五个一批”,即党委政府保障一批、理事会自筹一批、帮扶单位助力一批、社会乡贤捐赠一批、村“两委”协调一批,持续注入资金活水。
问题三:据了解油石乡在今年启动了农田改革试点,能否介绍一下相关经验做法?
答:针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弱、科技创新支撑力弱等难题,油石乡探索农田“四化”改革,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耕地资源“集约化”机制,实现“小田”到“大田”的转变。针对土地分散、田块零碎、阡陌纵横的实际,探索“返租倒包”模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耕地集约化程度。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落实“三进三出”要求,同步进行招商引资,将土地转租或发包给种粮大户、合作社和企业,实现多方受益。
建立生产经营“规模化”机制,实现“粮田”到“良田”的转变。大力引进培育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共建发展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在抓好粮食生产任务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种植绿色蔬菜、豆类作物等,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最大限度地用好每一寸土地。
建立农事服务“机械化”机制,实现“低能”到“高效”的转变。通过村“两委”领办合作社,购置大型翻耕机等机械,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方面合作,租赁无人机、翻耕机、收割机等机械,并依托国有粮库,向经营主体提供农机服务、农技培训、农资供应、农村电商等综合农事服务,实现“耕、种、防、收、销”各环节全流程服务。
建立农田管理“数字化”机制,实现“局部”到“全部”的转变。抢抓数字乡村建设机遇,与电信公司合作开发“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录入承包人、承包田块、种植作物等信息,推行“数字化”田块,对农田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平台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气象预测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最佳的种植计划、灌溉策略等,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