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共青团上犹县委在县融媒体中心就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人员还回答了记者提问。上犹发布微信公众号、上犹融媒体中心APP、上犹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参加。

发布会上,共青团上犹县委书记曾瑾介绍了上犹县建设青年发展型县域相关情况。
青年聚,则城市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坚持高站位谋划、全方位支持、全链条保障,高度重视青年发展工作,有效解决了一批涉及青年的揪心事、操心事和烦心事,县内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青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建设青年发展型县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精神,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推动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在充分考虑上犹县情实际的基础上,2023年12月,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以用最大诚意、最好政策、最优服务,吸引和凝聚青年人才来我县创业就业和成长发展。
我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预期目标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倡导青年优先发展,因地制宜优化青年发展环境,服务青年发展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激发青年担当作为,形成“上犹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上犹更有为”的生动氛围。
我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组织实施
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涉及面广、融合度强,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工作,由县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切实加强县域建设工作全过程指导;县青年工作联席会议45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落实实施主体责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团县委,负责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对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要求和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建立工作台账,对建设工作全过程进行监测,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我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实施情况
强化了组织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政府联系共青团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青年发展工作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写入了县政府工作报告。
强化了政策倾斜。以“两办”名义印发了《上犹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实施方案》,围绕10大工程,细化25项重点任务,制定完善“预期成果、政策举措、实施项目”三个清单,项目化、清单化推动青年发展工作落实落地。
强化了保障问效。明确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对县直有关单位、乡(镇)、城市社区年度综合考核,将青年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基层团组织建设经费等。
强化了思路研究。通过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组织行业代表进行头脑风暴,结合我县实际,确定了我县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三条主线思路为“以生活方式吸引青年”“用城市特点留住青年”“借城市产业成就青年”。
我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突出上犹特色。深入挖掘我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结合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通过全面提升城市的活力指数,为广大青年朋友们提供奋斗圆梦、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让上犹成为一座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的青春之城,成为一座近悦远来、魅力十足的活力之城。
突出青年为本。始终贯彻“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立足青年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策划开展一批普惠青年的民生实事、品牌项目,在就业创业、医疗健康、子女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持续优化服务,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努力塑造青年发展友好的良好生态环境,让青年切实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建设成效。坚持把青年是否满意作为建设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建立县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县域建设工作进行定期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通过台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确保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问题一:在刚才的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整体介绍中,提到我县已印发《上犹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实施方案》,可以详细介绍下此方案吗?
答:为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推动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经县委、县政府同意,2023年12月,以“两办”名义印发了《上犹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实施方案》。
本《方案》将《江西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 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的通知》(赣市办字〔2022〕37号)文件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确保上级相关政策要求落实到位。同时,对我县实际进行深入分析,站准我县青年发展现状,围绕“上犹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上犹更有为”预期目标,结合我县已有的实事项目,与县委全会报告、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作打算、重点民生实事安排、深化改革开放行动重点任务等作了衔接,使《方案》模块化、项目化、实操化。
《方案》分三大板块内容,分别是“总体要求和目标”部分、“主要任务”部分、“组织实施”部分。
其中“总体要求和目标”部分,提出到2024年底,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青年发展型县域评价体系逐步建立,青年发展政策更具体系化、普惠性,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底,具有上犹特色的青年发展工作机制、评价体系趋于完善,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成为上犹普遍认识,上犹城市功能品质与青年的契合度不断提升,“上犹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上犹更有为”基本实现。
“主要任务”部分,涉及我县多个部门,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完成。共设置红色上犹工程、青年人才工程、青年创新工程、青年宜居工程、青年幸福工程、青年公益工程、青年健康工程、青年文化工程、青年融湾工程、青年组织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细化为25方面工作任务。
“组织实施”部分,主要提出了推进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要求,明确了县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架构。
问题二: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年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请问团县委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在满足生活工作需求上,做了哪些工作?
答:长期以来,团县委围绕青年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自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以来,更是紧扣“上犹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上犹更有为”预期目标,聚焦青年发展十大工程,重点围绕婚恋交友、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青年迫切需求,主动对接、链接一批专业机构和公益伙伴,不断提升服务资源专业化水平,精准服务满足青年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促青年全方位发展。比如打造“青年有约”交友沙龙项目,定期开展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有效帮助我县青年缔结友谊、收获爱情;开办“青年夜校”,让“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上犹青年生活新潮流,目前已高质量开设4门课程,有效扩大青年社交“朋友圈”;打造“青学堂”项目,累计开展就业、公考、电商等各类公益培训6场,成立青年企业家协会,开展“展翅计划”“返家乡”社会实践,累计帮助300名青年完成实习实践,促进青年更加充分就业创业;打造“12355 暖心树洞”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以来,累计为103名青少年答疑解惑、舒缓心理问题;建设“童心港湾”项目,累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12000人次,实现“小港湾大关爱”;开展助残阳光行动,社会化筹资9.8万元用于资助困难残疾青少年;此外精心设计开展“河小青”“爱上犹爱跑捡”“宝贝出村”等一批“小而实”的服务项目和系列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和青年广泛称赞。
问题三:“以生活方式吸引青年”“用城市保障留住青年”“借城市产业成就青年”是我县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的三条主线思路,目前都有哪些举措、成效?
答:围绕“以生活方式吸引青年”“用城市特点留住青年”“借城市产业成就青年”这三条主线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团县委与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我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积极县委、县政府城市“双向奔赴”。
其中,以生活方式吸引青年方面。上犹是中国天然氧吧县,也是中国重点产茶县,近年来,我县围绕打造“梦里水乡,美丽上犹”,推出“森宿上犹”区域品牌,积极发展民宿经济、赛事经济、夜间经济,坚持“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以有灵魂的生活、有情感的体验生活方式吸引青年,组织青年音乐节、龙虾音乐节、汉服游园会等新休闲活动以及婚恋交友等联谊活动50余场次。深入探索“旅游+青年”发展模式,精心打造阳明温泉小镇主题街区、仲夏夜集市、阳明夜游、趣野南湖野奢营地、双溪草山露营、阳明国际赛车谷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消费新场景,以“青味十足”的多元旅游业态点燃县域活力,吸引各地青年纷纷到上犹潮玩打卡。
用城市保障留住青年方面。我县积极完善安居服务体系,聚焦购房补助、税收优惠、公积金扶持、金融信贷等方面,为来犹就业创业的青年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建设青年人才公寓297套,已建成公共租赁住房小区8个,联系3家酒店共建“青年人才驿站”,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积极扩容优质教育资源,用好教育部对口帮扶优势,新增托育托位240个、幼儿园园位990个,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华中师大一附中托管帮扶上犹中学,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进县疾控中心、妇保院和第二、第三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北体育公园、滨河文化公园、南湖体育公园先后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15分钟健身圈,为青年健身运动提供坚强保障。
借城市产业成就青年方面。我县积极发挥产业优势让青年在上犹干事更“有为”,依托玻纤新材料主导产业集群优势,出台《上犹县建设玻纤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实施方案》等系列高含金量政策,立足“玻纤复材”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建成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和13个就业驿站,玻纤产业列入江西省“1269”建材产业链重要产业集群,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修订更新了《上犹县人才政策清单》,聚焦青年人才普遍关心的就业创业扶持、成果创新转化、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人才政策,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引育高层次人才121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1143人,进一步加大“犹子回归”工作力度,提高青年回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