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寺下镇在县融媒体中心围绕寺下镇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人员还回答了记者提问。上犹发布微信公众号、上犹县融媒体APP、上犹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参加。

发布会上,寺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毛芳舒介绍了寺下镇有关工作。
寺下镇位于上犹县西北部,总人口1.6万,辖9个村1个居、98个村民小组,2013年10月撤乡设镇。寺下镇因地处白云寺下而得名,是上犹西北部片区中心乡镇,是全县派驻机构最全的乡镇之一。寺下镇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壤富含硒元素,全镇有耕地628.6公顷,林地6656.9公顷,杉木、毛竹等活立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是全县林木主产区之一;产业特色鲜明,有水稻制种、富硒茶叶、肉牛养殖、生态油茶、新华梨、毛竹等主导产业;古镇底蕴深厚,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寺下周屋车马灯舞”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仍然保留有寺下廊桥等文化遗迹。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寺下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生态优先、融湾发展、开放创新、担当实干”的发展思路,全力以赴“拼经济、拼发展、拼项目、拼位次、拼环境”,全面推进“和谐立镇、生态优镇、产业富镇、商贸活镇、实干兴镇”建设,实现班子团结有力,干部奋发有为,民风淳朴和谐,社会安定有序。
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党建质量过硬行动,建立“一对一”挂点联系支部、“1+1+1”党务工作者配备等制度,党建责任进一步压实。创新“红色课堂”“理论课堂”“勤廉课堂”“实践课堂”,坚持“周一课堂”。制定完善镇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着力建强干部、人才、党员、乡贤四支队伍,发展动力进一步凝聚。盘活“土特产”,通过项目驱动、抱团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创新组建村级劳务队等,实现村集体经济跨越式增长,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村均突破57万元。
乡村振兴蹄疾步稳。创新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个一”行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紧紧围绕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1356”工作体系,按照“六个一”工作路径,依托本镇特色资源禀赋,大力推行“1133”发展模式,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
农业农村蓬勃发展。推行“全托管”“半托管”模式,坚决遏制耕地撂荒、防止耕地“非粮化”,高质量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定千亩制种、千亩茶叶、千头肉牛、千亩油茶“四个千”产业发展理念,特别是水稻制种实现“一业兴一片”,农事服务中心不断升级,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坚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华梨入选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打造“物业进乡村”升级版,扎实推进十大专项行动,人居环境向净向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多条道路硬化拓宽,极大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
平安建设共建共享。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创新打造“清风茶馆(园)”“法治游园”等阵地,持续深化“135”工作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着力解决圩镇危旧房屋拆除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守住了防汛、防灾、防火、防溺水等安全底线,走出了一条富有寺下特色的平安建设之路。
招商兴工落地见效。在精准招商上出实招、用实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特别是2023年7月引进福建客商投资建设笋制品加工项目,做到全额社会投资,落地快、进度快、预期效益好,2024年3月已正式投产,可为群众每年带来7800万元经济收入。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建立干部结对帮扶责任体系,扎实做好惠企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不断营造良好的营商、营农环境。同时,扎实推进政策宣传、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让稳岗就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主渠道,特别是创新组织在家闲散劳动力成立劳务队,切实帮助解决乡镇企业、产业基地、种植大户的用工难问题。
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要求,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任务目标,下发工作清单,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层层传导压力抓落实。扎实开展“提素质 改作风”专项行动,认真开展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酒驾醉驾问题专项治理。组织召开青年干部座谈会,将警示教育作为座谈会“第一课题”,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教育管理。创新开展“家庭助廉”等廉洁教育活动,进一步浓厚廉洁从政氛围。多措并举推广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加强勤廉单位创建宣传工作,有力提升了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记者提问:
问题一:我们关注到,寺下镇笋制品厂建成投产大幅推动毛竹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了有益探索,请问有哪些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答:寺下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镇主要领导带头前往福建、浙江等地“点对点”精准招商,为充分利用寺下镇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毛竹资源,成功引进客商注册赣州市觅竹食品有限公司,签约寺下镇笋制品加工项目。寺下镇笋制品加工项目从正式洽谈到开工建设仅仅花费一个月的时间,2023年5月初次考察并开始正式洽谈,7月签订招商合同并开工建设。
发挥生态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上犹县寺下镇有毛竹林3万余亩,全县有24万多亩,周边崇义、遂川、桂东、井冈山共计130多万亩毛竹林,资源十分丰富。2024年3月开工投产,每年将购销春笋5000万斤以上,为当地群众创造生产经营性收入7800多万元。寺下镇通过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大幅度提升毛竹附加值,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创造劳动岗位,助力就业增收。寺下镇笋制品厂以鲜笋为原材料,建设粗加工和精加工两条生产线,工序有煮笋、修整、压榨、烘干、分级、储存等工序,春笋采收旺季每天能处理春笋60万斤以上,吸纳当地劳动力150余人,其中脱贫和低收入人口39人,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有力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践行“两山”理念,促进融合发展。寺下镇笋制品厂总投资达3800万元,总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全市水煮笋、压榨笋深加工预制菜较大企业,将形成以上犹西北部为核心,辐射周边遂川、井冈山、桂东等区域的笋制品加工中心,出产包括脆笋丝、脆笋片、水煮笋等软包装清水系列和干制品系列等产品。
问题二:寺下镇在新华梨产业发展中有哪些好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答:寺下镇新华梨原为台湾高雄优良梨品种,2013年开始引进本土培育,经与当地野生麻梨嫁接育种,培育出了适宜当地种植,硕大多汁、皮薄肉嫩、脆甜味香的优良品种,即寺下镇新华梨。2023年,寺下镇新华梨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促进本地农业提质增效、提升品牌价值起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寺下镇坚持发挥支部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带动发展新华梨主导产业,围绕“赏花”这一主题,采用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等方式,以花为“媒”,聚集旅游人气,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独特的“赏花经济”,着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以花为媒,聚旺人气。为避免赏花经济“昙花一现”,寺下镇坚持以花为媒,利用丰富的生态和文旅资源,发展赏花打卡、自助采摘的“产业+旅游”经济,加快推进集赏花、采摘、展销为一体的“梨园印象”农旅综合体项目建设,致力于打造融观赏游玩、生态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赏花经济,不断吸引游客、做旺人气。2024年3月10日,寺下镇新华梨花节活动开幕,簌簌梨花迎春绽放,与青山、绿水遥相映衬,往来游人穿梭于梨花花海中,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今年的梨花节,在巩固提升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梨园美食汇、汉服秀活动、爱情许愿梨树小道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旨在为游客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梨花盛宴”,为游客带来美好体验。据悉,开幕式以来,新华梨园接待游客日均1000余人次。
以梨兴业,做强产业。寺下镇新华梨园,距圩镇6.5公里,距县城35公里,连片种植面积约490余亩。近年来,寺下镇立足上犹西北部中心乡镇发展定位,大力弘扬“五拼”精神,全面推进“五镇”建设,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在新华梨园陆续举办了“梨园春天”赏花节、新华梨采摘节暨抖音网红(第一书记)助农活动等,着力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寺下镇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在赏花游基础上,推出“赏花+土特产”“赏花+美食”“赏花+直播”等复合型赏花旅游产品,延长赏花经济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以颜值带产值,助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以节富民,助力振兴。寺下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乡村生态优势和自然禀赋,聚焦农旅结合,推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力。据悉,开幕式当天,共计60余家商户入驻,还有20余家当地村民自发售卖农副产品,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2000多元。
问题三:寺下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推行“1133”发展模式,请问“1133”发展模式怎么来的?
答:近年来,为切实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寺下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紧紧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1356”工作体系,按照“6个一”工作路径,依托本镇特色资源禀赋,在打造泥坑片和美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中,开展了乡村振兴建设有力探索,创新推行出了“1133”发展模式。
寺下镇泥坑片和美乡村振兴示范点位于寺下镇南部,其中泥坑村是“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寺下村是红色名村。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发扬“五拼”精神,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融入草山生态旅游循环圈,创新推行“1133”发展模式,即“农文旅融合”为1条发展主线,“牛肉、制种、茶叶、毛竹、油茶、新华梨”等1批特色产业,“农耕、生态、车马灯”3色文化,“便民综合服务、农耕文化体验、茶莲主题休闲”3区服务综合体,实现“人文和、产业兴、乡风淳、环境美、生活好”五位一体,实现“六个一”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