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三公”经费支出按月调度,财政支出“应减尽减、应盘尽盘、应收尽收”,政府机关“过紧日子”;一方面是把更多的钱投入民生保障,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过好日子”感受。
2020年以来,我省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更多财政资金统筹用于促发展、惠民生等重点领域,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财政保障。
减少支出:2020年省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40%
省财政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提请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严把财政支出关口坚持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从源头控制到末端治理,共提出了18条过紧日子的硬措施。同时,结合实际推出系列配套落实制度办法,构建起“1+N”的过紧日子长效机制。专门修订《省级一次性经费管理办法》,对省级预备费和盘活存量资金的申请、审批和拨付等进行全面规范;出台多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和“三公”经费等公务活动经费管理。同时,对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按月调度,对省级财政支出进度按月通报,切实推动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我们提倡省直部门带头过紧日子,财政资金支出做到应减尽减,聚焦行政支出,确保压减到位。”据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省直部门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总额较上年压减15%以上,劳务费、维修(护)费总额只减不增。各级各部门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接待经费支出总额较上年决算压减15%以上,公务用车运维经费只减不增。据统计,2020年全省一般性支出579.8亿元,下降17.9%。其中,省级会议费支出下降17.9%。差旅费支出下降26.7%。办公设备购置费支出下降69.7%。
对少数未达到压减要求的部门和单位,省财政相应扣减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控制数。2020年,省级“三公”经费支出1.8亿元,比上年减少1.2亿元,下降40%,全省“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实现连续7年压减。
盘活存量:不让财政资金躺在账户上“高枕无忧”
造成财政资金沉淀、闲置的原因,并非钱多了花不出去,而主要在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为确保宝贵的财政资金用活用好,我省建立健全了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机制,对各类结余、沉淀资金做到应收尽收、重新安排。
对每个财政年度未分配下达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一律收回省财政。对结转一年以上的专项收入,收回同级财政统筹。同时,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力度,2020年共收回财政资金安排的基本支出结余、项目支出结余和一年以上结转资金共9.6亿元;对结转规模超过预算安排10%的项目,按20%比例扣减下一年专项资金预算。对省直单位实有账户中沉淀闲置资金、低效无效资金实行常态化清理,2020年共收回实有账户资金3.71亿元。
依法理财:创新财政扶持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近2000亿元
2020年,我省对财政相关扶持政策进行进一步梳理,调整省级对部分企业到期补贴政策,腾出资金用于其他重点领域。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出台“财园信贷通”10条新举措,加上“惠农信贷通”、PPP模式等政策工具,撬动社会资本近2000亿元。对政府投资基金进行全面梳理,对省发展升级引导基金开展绩效评估。
将零基预算理念扩大到专项资金安排,调整优化专项资金内部结构,共盘活财力50.3亿元。同时,推动项目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行预算安排与执行进度、绩效评价、审计执纪的“三挂钩”;从2021年预算编制开始,全省所有设区市本级以及57个县(市、区)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加强中央直达资金与省级对应资金统筹管理,全年争取中央直达及参照直达管理的资金1107亿元,省级全部分配下达,快速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2020年,我省还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287.6亿元,较2019年翻番,有力缓解了资金压力。
通过预算安排、精打细算、提质增效,尽量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我省推动财政资金使用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推动政府运转更高效,使得民生投入更有保障,群众也有了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