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执行公开 > 政府重点工作推进

上犹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马上办”营商环境品牌工作方案

访问量:

上犹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马上办”

营商环境品牌工作方案

进一步深化我县“放管服”改革,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深度对接融入大湾区发展步伐,全力打造“马上办”营商环境品牌,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市委“打造新时代第一等的营商环境”要求,以简政放权为重点,以数字赋能为突破,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精心筑巢引凤,培育兴业热土,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全力打造“马上办”营商环境品牌,为加快推进美丽幸福上犹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二)工作目标。以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机制创新,推出改革创新举措,按照“市级做了的,县级也要做到”的要求,同步完成各项改革任务,营商环境在全省排名位次前移进档,力争2022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政策最优”营商环境

1.深化惠企政策集中兑现改革。推行惠企政策兑现“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改革,建设“亲清赣商”惠企政策兑现线上平台,并接入市级惠企政策兑现信息平台,出台“亲清赣商”惠企政策兑现平台运行管理办法。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惠企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20223月底前全面完成惠企政策梳理,4月底前设立惠企政策“资金池”。2022年底前,县级接入市级平台的惠企政策达到40项以上,基本建成市县一体“线上一网、线下一窗”政策兑现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各惠企政策兑现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2.加大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出台中介服务运行管理办法,编制全县统一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严禁行政机关将单位应承担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费用转嫁给企业。依托网上中介超市,规范财政性资金选取中介服务行为,培育中介服务市场主体,推动中介服务减时、降费、提质。〔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并长期坚持〕

3.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行政审批与市场主体准入清单相衔接,实行清单之外“免批即入”。充分发挥县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作用,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金融人才培训交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开展降成本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金融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二)打造“态度最暖”营商环境

4.畅通营商环境沟通渠道。设立“12345政务服务热线”营商环境专区,全面受理企业反映营商环境方面的诉求。常态化开展“县长热线日”活动,确保市场主体反映问题有专人受理。不断拓宽热线智能化场景,实现政务服务热线智能化应用。发挥热线大数据作用,分析研判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诉求、趋势性或苗头性问题,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5.打造包容创新的人文环境。建立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建立“政企圆桌会议”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县党政领导联系商会(企业)制度,健全党委、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向民营企业家问计求策机制,深入开展“入企走访连心”调研帮扶活动。优化完善高端人才配套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发挥县非公企业维权中心作用,创建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两个健康”示范区。〔牵头单位:县工信局、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并长期坚持〕

6.建设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严格执行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规范市场监管自由裁量权。禁止将罚没收入与行政执法部门利益挂钩,严禁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收入指标。实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依法适当简化破产案件办理程序性事项。全面推广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开展“超权限、超标的、超范围、超时限”违法办案行为整治。〔牵头单位:县司法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7.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治理。围绕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重点在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获得信贷、办理破产、市场监管等14个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领域,对标湾区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硬举措,提出对标湾区改革创新举措,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实施、高位化推进,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开展公职人员不作为乱作为、“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营商环境领域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实现更多评价指标进入全省前列,打造新时代“第一等”的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三)打造“流程最短”营商环境

8.开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提升行动。开展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治理,着力消除不合理设立条件和限制竞争行为,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推行“不见面开标”全县覆盖,推动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比例达到95%以上,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公共资源高效便捷。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赣州市上犹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各乡(镇);完成时限:202212

9.深化权责清单制度建设。由县级主管部门牵头,全面梳理本部门系统权力事项,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统一事项名称、申报材料、办理流程,推动事项线上办理流程再造,实现同一事项“同标准办理”。梳理行政备案事项清单,没有法定依据的全部取消,实现清单之外无行政备案事项。编制完成县级统一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行政备案清单和涉企中介服务事项清单,针对权限承接情况开展一次“回头看”。〔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赣州市上犹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5月〕

10.深化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改革。按照“一个阶段、一张表单、一套材料”的要求,将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所有审批事项全部入驻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专区,推进施工图审查、豁免审批等改革举措,实现“一站式集成”审批。到2022年底,实现全县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项目、中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由987660个工作日压缩至653828个工作日。〔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县行政审批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11.推行“一照通办”改革。编制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进一步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开展企业办事“一照通办”改革,实现涉企高频事项企业凭营业执照即可办理。试行企业登记信息变更网上办理、企业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登记、企业开立银行账户便利化等改革,推行企业年度报告“多报合一”,探索建立市场主体除名、歇业备案制度。〔牵头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直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0月〕

12.推行“市县同权”改革。承接市级直接下放、下放实质性审核权和服务窗口前移事项,构建市县联动审批机制,搭建“市县同权”互动平台,承接“市县同权”事项118项。加强县级审批服务能力建设,配齐配强行政审批专业力量,确保事项办得好、办得快。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按照“审批事项向一个审批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行政审批局及办事大厅集中,审批事项向一窗受理平台集中”的要求,“应进必进、应划必划”,比照市行政审批局事项清单,逐步将申请事项划转至县行政审批局或进驻政务大厅。推动政务服务“异地通办”。全面落实“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全市通办”事项。推动跨省通办向赣粤闽湘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延伸,实现100项以上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委编办;责任单位: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13.建设“赣政通”县级分厅。2022年底前实现县乡村三级平台组织架构全覆盖,日均活跃率突破30%,有序推进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与“赣政通”全面对接,打造“赣服通”前台受理、“赣政通”后台审批新模式。推动“赣服通”上犹分厅迭代升级,2022年底前上线运行“赣服通”5.0版,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使用数据、电子证照、电子材料比例达50%,掌上可办比例达80%。建设“AI+智能辅助审批平台(二期)”,实现20件以上事项“智能审批”和“一件事一次办”。〔牵头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卫健委、县税务局、县住建局、赣州市医疗保障局上犹分局、县人社局、县教科体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

14.建设“一网通管”智慧治理体系。对标大湾区数字治理水平,围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屏统管”、应急指挥“一键调度”、社会治理“一网共治”、普惠民生“一码智联”、营商环境“一触即享”等系统应用,打造具有上犹特色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牵头单位:县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城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住建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及各银行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四)打造“效率最高”营商环境

15.统筹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编制数字政府总体规划,推动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体制融合,实现政务数据共享,推进政府治理方式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式发展。出台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审核、统一验收,提升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质效。〔牵头单位:县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委编办、县行政审批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16.积极对接打通系统壁垒。加快对接全市统一的数字政务业务中台,推进人口库、地理空间库、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基础平台运用,丰富电子证照库,提高存量电子证照数和更新率。2022年底前,基本完成高频政务系统与“一窗式”综合受理系统对接,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和“一网通办”率达85%以上。〔牵头单位:县大数据中心、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公安局、县税务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17.推进政务服务大厅“五化”建设。按照“大湾区能办的,我们也要能办到”的要求,推动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建设,全面优化办事环境,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提供全链条、清单式、定制化五星级政务服务。〔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税务局、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18.实行通用综合窗口全覆盖。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受审分离模式,编制并公开发布通用综合窗口受理事项清单,除部门必须保留的专业窗口按分类综合受理外,其余事项全部实行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2022年底前,县乡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通用综合窗口全覆盖。〔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人社局、赣州市医疗保障局上犹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五)打造“服务最好”营商环境

19.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归集信用信息,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推进失信主体专项治理,加大信用修复工作宣传。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易+”示范创建,优化应用模式,分行业、分领域健全和落实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联合奖惩制度。〔牵头单位:县发改委、县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税务局、县行政审批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并长期坚持〕

20.加强审管衔接。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审批和监管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完善审批、监管信息“双推送”“双回路”机制,加强对接市级“审管互动平台”,形成管理闭环,确保审批监管有效衔接。〔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自然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6月〕

21.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模式。依法建立并动态调整“轻微违法不罚”“初次违法不罚”等免罚清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实行涉企行政检查备案制度,畅通违法执法行为投诉渠道。深化“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公布涉企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减少人为干预,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加大对随意执法等行为的监督力度。〔牵头单位:县司法局、县市场监管局、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行政执法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22.强化政务服务保障。积极运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加强对各项利企便民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建立“放管服”改革工作任务调度暨政务服务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调度和通报改革任务推进情况,强化及时奖励制度的正向激励,不断提升暗访督查和媒体曝光的综合监督效应。巩固提升“窗口腐败”专项整治成效,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牵头单位:县营商办、县发改委、县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县纪委监委、县直各相关单位;完成时限:202212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双组长的工作推进机制,县发改委、县行政审批局履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马上办”营商环境品牌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督促职责,县直有关部门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各相关单位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主体责任,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二强化改革落实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发挥推进改革主体作用,强化部门协作明确协同责任,形成改革合力,按照“系统抓、抓系统”的要求,抓实各项任务落实。

(三)建立调度机制。强化工作调度、通报考核。县政府适时听取相关部门“放管服”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制定改革有关政策措施,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节点难点问题。要强化工作督查考核,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全县高质量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电视等媒体,加大对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开展“营商环境日”活动,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