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乡(镇)信息公开目录 > 平富乡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红三军团之上寨记忆

访问量:

上寨村地处平富乡西部,全村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6户1980人,党员50名。1932年,由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三军团在这里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今上寨村还完整留存了当时的后勤部、政治处、兵工厂、保卫部和红军医院旧址,成了党员干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热门打卡地,2021年上寨入选省级红色名村。

图片

让我们一起走进平富上寨

传承红色精神!


“后勤部”

        1932年4月,红一方面军攻打赣州失败,根据“江囗会议”决定,红三军团组成“西路军”由彭德怀、滕代远带领进入上犹休整。1932年4月14日,红三军团一万多人来到上犹,将后方机关、后勤部及600多伤病员安置在相对安全的上寨村。后勤部左侧的墙上有一块展板,清楚地记载了1932年前后上犹200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队伍后勤部右侧的墙上有一块展板是“红军渠”的照片,红三军团来到上犹后,彭德怀了解到军田一带田地灌溉用水紧缺,便带领战士和当地群众用了二十多天,修筑了“红军渠”。


“政治处”

红三军团政治处受苏区中央局委托,负有指导地方党、政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任。1932年4月17日,在政治处召开了联席会议,会上研究和决定了许多重要事项。如: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取消西河特委,成立中共河西道委,由贺昌任书记,中共河西道委由红三军团政治处指导。在红三军团政治处的有力指导下,中共河西道委、上犹党政机关开始了高效率的工作,坚决地制止了“肃反”扩大化,平分土地、发动群众支援红军、扩红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兵工厂”

革命战争时期,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只能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当时说“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一点也不为过,展柜里陈列着红军战士使用过的马刀、梭标、土铳、马灯、硝角、废弃的迫击炮弹……枪械修造厂原先在庄前横石坝,随着战争需要,后来搬到了上寨合并成立了红三军团兵工厂。随着人员增加,兵工厂发展到40多人,为了便于管理分成为四个组:第一组人员最少,技术含量较高,专门负责修理枪械;第二组主要是铁匠师傅,打造梭标、大刀等武器;第三组把收集上来的旧弹壳重新装上土硝和锡弹头;第四组专门到外挖老土墙泥熬制土硝。兵工厂的成立为改善红军艰苦作战条件提供了充分保障。

“保卫部”

 红三军团保卫部,小地名又叫“象形岗廖屋”,房屋的围墙外就是一条小溪,从桥上过去是斗门,大门前的晒坪上也有一对“旗杆石”。红三军团来到上寨后,迅速改组了西河分委。为制止“肃反”扩大化,红三军团保卫部接管了关押的“犯人”,并组织人员尽快进行了甄别处理,对含冤受曲打成“AB团”的党员、群众和部队指战员进行平反,予以全部释放。受牵连的家庭和广大群众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称这一举措“最得民心”。

“红军医院”

“红三军团后方医院”原是一栋蓝姓土豪的青砖屋,1931年春,中共上犹地下党组织发动了以营前为中心的第二次暴动,暴动胜利后,上犹形成了连片苏区,该房子被苏维埃政府没收,西河行委时设为“红军医院”。红三军团来到以后,攻打赣州失利的600多伤病员全部转移到这里,在医院下角的余湾子也增设了看护所,医院规模扩大后,统称为“红三军团后方医院”。红军医院院长叫王林云,医院共有医师6名、护理5名、勤杂4、炊事员3名,设有办公室、诊疗室、病房、药房和厨房等。虽然医院设备简陋,只有简单的听诊器、医药钳、药櫃、药碾等,只能施行中、西、草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但红军医护人员始终牢记“军队和老百姓,都是一家人”的宗旨,倾心治好了许多因为缺医少药贫困农民疾病,“军爱民,民拥军”这样的故事传承至今。